《本杰明·巴顿奇事》是一部由著名导演大卫·芬奇执导的经典影片,大卫·芬奇曾执导过多部影片,并接连在奥斯卡奖项上获得提名,无论在世人的目光中还是专业的导演或影评人的眼中,他无疑是一位伟大的导演。同样,《本杰明 巴顿奇事》也获得了奥斯卡其中的三大奖项,无论因为导演还是因为影片本身都驱使人细细欣赏。这部影片独辟蹊径,以一个越活越年轻的怪人视角来看世界,并尝试从这一新颖的题材内找寻人们对于生命的认知和发现。


时间的悲剧该影片从名字上看很容易被人们认为是一部传记题材片,但更准确地讲,它更像是一部披着传记外衣的科幻片。原因很简单,世界上并没有人可以违反生老病死的生命准则,像巴顿一样由老年开始生活。影片的一开始感情便十分深重,年老的黛西躺在病床上回忆往事:“在火车站建成的那一天,请了钟表匠盖图先生制作挂在火车站的大钟,而在这期间盖图先生的儿子死于在一战的战场上,盖图先生很伤心,但依旧制作着钟表。到了要将钟表展示于大众的面前的时刻,当时针开始转动,人们却发现指针走反了,盖图先生故意为之,他希望在战争中死去的孩子能够重新开始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开篇便暗示了巴顿注定不平凡的一生,他是“倒着走”的。黛西的女儿打开巴顿的日记开始朗读,慢慢地声音越来越小,我们也由此进入本杰明巴顿的第一视角。这部影片还告诉观众,夕阳西下时,人类才开始和自己的生命对话 ,才会从头至尾的回味自己的生命。于是在衰的黛西的讲述之中,整个故事延伸出去,渐渐进入了更久远的空间。


不少人年老时想要返老还童,虽然这并不切实际。但巴顿却变相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巴顿刚出生时因面相苍老被亲生父亲当成怪胎遗弃在养老院内,随着时间的推移,巴顿学会了说话,在与周围一众老人交流中发现他们都面相相同,便自然而然地认为与自己是一种人,这像极了每个人的小时候:好奇而又无知,被周围事物影响,经常迷失自己。但这对巴顿的内心是一种禁锢,一个个位数年龄却长着三位数容貌的小老头,几乎没有活下去的希望,他从死亡而来却又终究要回归死亡,这对其是一个真正的时间悲剧。整部影片也将巴顿与黛西的七次相遇作为叙事线索展开:老黛茜追忆→本杰明回忆其独特的生命轨迹→老黛茜回忆其人生最后一段记忆。黛西与巴顿的结合算不上命中注定,但也是人之常情,细细回味之下,两人的人生态度也是颇耐人寻味。巴顿的奇特遭遇导致他无法像正常孩子一般在同龄人的目光下长大。年少成长在养老院,与老人交流心得体会,年老后则成了一个患有老年痴呆的儿童,童年时不能尽情玩乐,老年时什么都记不得看起来又像是白白在这世间走了一趟,通过本杰明的时间悲剧,电影表现了上天给予我们每个人正常的生老病死过程都是正常而合理的,都符合万物生死的规律,告诉我们活在当下,坦然接受命运的馈赠。


从电影看东西方的死亡观念差异死亡永远是人们绕不开的一个话题。而东西方最重要的区别是,东方由生看死,西方由死看生。该影片也在死亡上面下足了功夫。《本杰明·巴顿奇事》中,本杰明对比一般人多了一段死亡:便是在出生之前多了死亡的环节。从时间悲剧来看,本杰明逆行的时间让人思考时间和生命的本质,无论人的相貌、性格还是其他,活在当下才是最为重要的,无需被周围所影响的生活。而从死亡态度来看,本杰明及周围的人面临死亡都是坦然和宁静的。美国还有一系列讲述面临死亡的电影,也传达了西方人的死亡观。比如经典影片《入殓师》 中主人公所说:“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权利的游戏》中“凡人皆有一死”,诸如此类的电影和小说很多;在《人都是要死的》 中讲述了男主人公福斯卡因吃药水而长生不老的寓言故事, 很多人都希望长生不老,永生的厄运带给他的只是单调乏味空虚无聊,还有生命中所表达出的无力感。最后,他依然是 一个彻头彻尾的孤独者,独自在苍凉的没有生气的大地 上承受远比死亡更甚的痛苦与恐惧。这里也显示死作为 生的对立面而存在,没有死亡,生命将是一片单调的枯燥,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西方人受基督教影响较深,基督宗 教死亡观的初始内容:“在耶稣基督中复活”,也就是“信基督得永生”,西方人不像中国人一样注重自己家族生命的延续,而是注重个体生命,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灵魂只是借肉身的存在。


大卫·芬奇用一个怪人的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虽然这个故事的奇特除了传记人物本身之外,还有其他更多令人深思的部分,但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它可以说是大卫所有电影里面最为奇特、乐观向上的片子。无外乎有影评家说《本杰明·巴顿奇事》是大卫·芬奇放下屠刀的转型之作——一部专注于生命最华美篇章一生、死和爱的史诗”。本杰明如逆水行舟的时间悲剧让人思考生命与时间的本质——活在当下是最好的方式;而影片中的一系列死亡,让观影者无不默默动容和思考,活在当下,趁有限的时光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丰富充实自己的人生将会无惧死亡。


衰老命题的内涵外表是一个沧桑老者,内心承载的却是孩童的单纯这种状态让本杰明没有正常生活、没有同伴,也没有在生活中所必备的生存交流技能。在本杰明和黛西人生经历交叉中,本杰明越活越年轻,但黛西却正是逐渐长大变老,两人的生命也只能在中年时期交汇融合。本杰明在这个时刻达到了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的统一,成为一个正常的男人,所以他才有一小段与黛西相爱相恋并生下孩子的美好时光。而在今后的时光里 ,两个人就像两列对面开过的火车一样,一个朝着衰老的方向驶去,一个朝着年青的方向驶去,这种背道而驰的状态使本杰明与黛西的爱情生活里的危机不断地放大,忧虑和未来的责任感 使他们无法再生活在一起。


面对着时间的不可逆性,本杰明惟一可以做的是,抓住与黛西擦肩而过的机会,使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本杰明用他的奇异的成长经历换来了对人生真谛的感悟,他明白了人的生理状况与人的社会属性紧密相连,在缺乏正常的生理条件的情下,其个体生命与社会的关联也就会变质甚至完全脱节。因为生命与成长的艰辛,使本杰明明白了执著与放弃具有同样的意义。本杰明对于黛西的那份情感一直藏在心底永不舍弃,从年轻到老年。毫无疑问,本杰明与黛西的爱情是影片中最动人的情节,当年华逝去,人也各憔悴之后,两个相爱的人还是可以在一起,一起写下绚丽的篇章。可是对本杰明这个生命逆行的人来说,他独特的晚年生命将会给自己的家人带来不幸,老年的黛西将会抱一个婴儿 ,这让黛西情何以堪。因此本杰明在反复思考之中,他选择了放弃与黛西的共同生活,让黛西有时间去寻找她的下一段爱情。当初本杰明爱上黛西,后来本杰明放弃黛西,都是因为他心底执着对黛西的爱情,也是他对亲人最深切的责任感。从两个人卖了老房躲进两人世界,靠着个床垫和冰箱度日之时起,到最终本杰明的身体变成一个孩子,又患上老年痴呆失忆症而躺在黛西怀里停止呼吸时止,艰辛一直没有离开过本杰明,幸福与爱也一直伴随着他的生命。


结语总而言之,《本杰明·巴顿奇事》是一部值得让人反复思考的片子,导演大卫·芬奇在电影中展现出一个与世界格格不入之人在生命这个命题下,并在由“衰老”开始新生的伪命题中阐述了如何对待人生的美学内涵。本杰明的奇闻异事看似并不可能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是不管火车站那座钟如何行走,每个挣扎过、奋斗过的人生都是完美的。人们或许会放弃、失落,但人的生存状态总有起落,在出世的心态中坚守简单的执念,才是人生最好的态度。影片中的一系列死亡,让观影者无不默默动容和思考,活在当下, 趁有限的时光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丰富充实自己的人生将会无惧死亡。

感谢阅读,点个关注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