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圖書館1F輕學區
曾經,我以為臺灣只是我的出生地,過往的風景,來往的人們,都只是生命中的一個片段。
這次清華大學圖書館,特意邀請校內老師、校友、各領域之專家學者、出版社總編輯、獨立書店、電影學者與圖書館,透過他們的人生經驗,推薦了100本與臺灣主題相關好書,讓你遇上這幸福擁擠的「臺灣」,也讓清華一直伴你左右。
Discover
推薦理由:
本書榮獲2018 OPENBOOK年度好書獎。
本書由12位80年代後作家以一年一個故事,從1900年寫到2000年,記敘台灣文學從萌芽到誕生,再到火花綻放,直至動盪的發展。作家們用現在式的眼光重新耙梳、理解乃至重述過去;有別於史料專著的龐雜細目,此書以一篇篇創作的故事體現台灣文學的身世,在考/訪舊、敘舊的同時,也做出前望,投入最新的研究與考掘,在新的時代注入意識,所以可以說不僅是回頭看百年史,更是給下個世代的百年備忘錄。
時間之流持續進行著,一個個故事的結束將帶領著接下來新的故事的開啟,期許後浪之不息,讓台灣文學風華持續。
推薦理由:
路,是人們移動時踩踏、站立之處,不僅具備政治、經濟、軍事等功能,從路的性質與設計,更能一窺造路者的意圖,以及當下的時代背景與技術條件。台灣在先人們前仆後繼、篳路藍縷地的開闢下,一條條交織於島嶼地表的道路,不只暢通全島,也刻劃出島嶼的歷史足跡,包括:隱身在山林間的原住民獵道、漢人拓墾台灣的海道與河道、沈葆楨為開山撫番而開闢的官道、日本人為了開採檜木、運送甘蔗而分別建立起的森鐵、糖鐵……。這些道路有些久不聞人跡,有些則以不同形貌,繼續鮮明地存在於台灣人的記憶與生活裡。本書深入了解發生在這些道路上的故事,以老照片、現場攝影與田野踏查為經,學者和文史工作者的觀點為緯,勾勒出台灣舊道路的前世今生,提供讀者從”道”的面向了解與認識台灣。
推薦理由:
本書以齊柏林空中攝影為經緯,搭著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吳金黛天地自然的旋律,輔以氣韻精微的文字,形成獨特的島嶼節奏:純粹而厚重、和諧而淡然。以新的角度與眼界探索台灣,關於日常、時間與空間,關於種種思念與眷戀。
從空中閱讀台灣的齊柏林,用無數畫面譜出以島嶼為題的樂章,他的鏡頭敏銳而細緻,舉凡台灣的氣候音韻、環境氛圍、生活狀態等等,皆成為景窗裡的定格—友善的聚落、包容的歷史、城市的創造力、多元的文化樣態、陽光下的生命以及時光裡的秘語;既為一冊側身昂首的時代錄,亦是齊柏林對於家園的絮絮告白。
推薦理由:
榮獲2017 Openbook好書獎。
本書彙整台印跨國調查報導,是對台灣遠洋漁業的總體檢,地毯式訪談從產業端的船東、集團大老闆,到孤身上船的觀察員,揭露不為人知的工作內幕,並建立完整台灣漁業全貌。
世界各處各行各業或許總多少有著不為人知的黑暗面,往往需要深入地探究了解後才能揭露美好表面下的真實。基於對台灣的治安與人情味的信任,一般人可能無法想像台灣漁業的幕後真實面,看了這本書後,會真實的見識到當有巨大利益可圖之下,台灣產業的不美好處,是從另一角度認識台灣漁業的機會。
推薦理由:
本書是第一部臺灣戲劇通史,全書共六章,先以歷時性行文介紹臺灣戲劇的發展背景,再依次就荷西、明鄭、清代、日據、戰後,以迄1980年代以後的臺灣戲劇,進行細緻的梳理,內容涵括傳統戲曲和現代戲劇二大專業及其相互影響關係,並介紹每一個階段發展特色,及其最具代表性的主流戲劇類型和次要類型。
全書撰述嚴謹,而文字可親,並配合各章節內容,精選圖片與文字相呼應;內容兼顧史觀和議題討論,納入新出諸多研究成果,除了提綱挈領傳授臺灣戲劇史相關必要知識之外,亦提供不同觀照角度及見解,有利於讀者進行批判性接受。再者,書中詳附徵引書目、圖表目次及學術名詞索引,便於引領讀者入門,進入戲劇史研究之堂奧,更是通往未來臺灣戲劇史研究的必經道路。
推薦理由:
極優美的一本書。娓娓敘述台灣民藝舊物之美之韻,及其背後的講究、故事與情味。
然讀來卻不由心情沈重。曾經這塊土地上如此優雅精緻美麗的這許多生活物件生活方式,卻終究無法和在地生活一起緊密相繫著,持續融入、轉化、再生,徐徐攜手一起走到現在、邁向未來。
反而是就這麼一一消逝、遁入歷史,從此變成「古董」、只能「收藏」。
「台灣民藝的經驗卻讓我知道,台灣社會曾經不是這麼輕佻與失憶。」「從不同機緣裡尋覓而來的這些老東西顯現的是現代台灣人所不再認識的另一種生命質地,更為質樸、歡喜,更為豐饒,也更貼近真實生活本身。」書裡,楊凱麟如是說。
逝者已矣。也許,透過這本書,還來得及重頭回溯,繼而自問自省:從今而後,我們要如何連結過去,然後,過得、活得像自己?
推薦理由:
沿著成衣業的軸線,以剛毅又真切的筆觸,細數那些隨著經濟起飛到雲頂,卻因外在情勢丕變而重重摔落的人,顧德莎冷靜記錄他們起起伏伏的人生境遇,也挖掘經濟奇蹟下的伏流,那些因經濟政策、政治局勢沖刷到一點也不剩的遭遇,如實如擬的呈現出來。
所謂的驟雨,是在全球產業鏈下,臺灣六、七零年代高度依賴外銷訂單所產生的錢潮,當這場熱雨停歇,台灣中小型企業不得不力求轉型或另尋出路,根基脆弱或無多餘資金周轉者,則可能應聲倒下,成為滂沱之後地上的一攤水。
或者選書以關懷臺灣、土地友善為出發,邀請大家回顧成為經濟四小龍後的臺灣景況,是嚐到家業壯大的甜果,或是被浪潮沖刷過後的酸澀?
推薦理由:
讀了這本書,你終於明白 : 我們為什麼需要知識分子 ?
且讓我們回看過往 : 從五四、國恥日、九一八、蘆溝橋事變到全面抗戰、絃歌不輟;以時間換取空間;中國不亡,有我 ! 歷時四年寫作,回顧一生師友、三代家族與百年歷史,胡適、張伯苓、朱光潛、聞一多、吳宓、郭松齡、張大飛、齊世英、梁肅戎、王天民、屈萬里、莊嚴、錢穆 ……… 作者齊邦媛女士深刻描繪出知識分子乃是社會的良心、國族的靈魂。
在民國史與獨立思考同受冷落的當代,衷心期盼經由本書的閱讀,讀者能領悟到 : 台灣不僅只是某些特定族群的台灣,更是許多先來後到、懷抱理想者的台灣;中華民國開國屹立已逾百年,亦不僅只是台灣人的中華民國,更是歷來先賢先烈追求民族和平、獨立自由,為之拋頭顱、灑熱血的理想國度。
推薦理由:
每個人都會有些眷村同學或朋友,甚至曾經住在眷村,說上一段眷村經驗。曾經居住在新竹市眷村名人有鄭愁予、李鍾桂、趙樹海、吳靜嫻、廖偉凡等。這本田野調查的書,起源於民國85年筆者獲悉立法院通過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預計將民國90年拆除全台老舊眷村全面改建。根據1982年統計全台灣眷村,全台尚有879處、98,535戶、面積廣達2000公頃。而如今真的全面性的拆除,只保存極少數可規劃為博物館。
眷村大半是在都會區,城市的發展讓眷村幾乎都成為新市區,擁有高昂的土地價值。為避免舊空間拆除,文化隨之消逝,因而與當時中華大學院長林樹,聯手帶著清華大學和中華大學學生,對新竹市國防部列管的四十六個眷村,進行全面性的田野調查。這個調查是全市性的,是極為稀有的田野行動,調查結果就成為全國文藝季─新竹市眷村。因而保存大量的眷村文字、影像和影片記錄,全面對眷村人的生活情調有深度探索,46個眷村就有46個族群的生命故事。
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計畫表定時間是民國90年全面拆除。讓我非常著急,因為當「一家烤肉三家香」的平面空間,轉化成「鴿子籠式的立體空間」,除了硬體空間全面消失外,眷村文化也將快速被解構和消逝。目前已改建大樓的眷村鄰居要見面,大部分是在等垃圾車的時候。
結果完成這個題目,一定要感謝當年新竹市立文化中心主任洪惠冠全力支持,以及國防部眷村服務處鼓勵新竹市各眷村自治會的支援,始得保存集合這個文字、影像和影片記錄,後來經由這些紀錄成果,成立了全台第一個眷村博物館。
推薦理由:
臺灣戰後經歷劇烈的命運轉折,長期的外來威權統治也產生種種後遺症。即使在數不盡前人犧牲下逐步民主化,讓今日的臺灣得以呼吸自由空氣,但許多人的心中往往有這樣的疑問:「我明明很愛臺灣,但怎麼好像不大了解他?」,而想找入門書來看,卻不知該從何下手?
周婉窈老師的《少年臺灣史》就是絕佳認識臺灣的入門書。
《少年臺灣史》從臺灣史前時代、荷、鄭、清、日治講到戰後至今,涵蓋了228、白色恐怖、教育控制、民主化,整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搭配大量圖說照片介紹這塊土地曾發生的種種,內容都是完全的臺灣觀點。說是「少年」臺灣史其實只是插圖較多而已,內容完全適合成人閱讀哦。
了解過去,才能好好思考,我們要走向什麼樣的未來。
推薦理由:
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史、臺灣事!
臺灣國際美育基金會謝森展董事長,除了長期推動自然有機農法,也長期推動臺灣至日本文化的交流,獲日本政府授與很高榮譽的「旭日小授章」;謝森展教授更長期關注臺灣史與臺灣文化,著有「臺灣回想」一書,為臺灣留下珍貴的歷史見證;2018年9月,高齡88歲的謝董事長再次努力執筆,完成「探尋隱晦的臺灣小說百年史」,令人敬佩。
在連雅堂的「臺灣通史」自序中說:「臺灣固無史也,荷蘭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當之,開物成務⋯」,而西周「山海經」距今已有4000年,其中提到臺灣古名「蓬萊山」,可見臺灣還有一段很長的歷史待考證,謝教授在本書中第一章「無所屬的時代」,即將增加了許多史料;在「荷蘭佔領時代」、「鄭氏藩領時代」、「清領時代」的章節中都清楚交代臺灣的發展;因著他本人對日本的熟悉度對「日本佔領時期及歷代總督治臺政績」有詳實描述,最後對「戰後臺灣混亂與徬徨的局勢」及「突破臺灣困境新思考」再再凸顯謝教授對臺灣這塊土地的熱情與愛。
這是一本愛臺灣的人必讀必詳細思考的一本好書。
推薦理由:
有句老話說:「有神就有鬼!」但什麼是神?什麼是鬼?你確定你拜的是神嗎?看完這本書後,你會對宗教、對神鬼世界大大改觀。你會開始思辨各種儀式活動,你會更相信自己,更敬畏那個冥冥中主宰的力量。我是一神論者,但我不相信任何人為的宗教,我想推薦這本可能會改變你一生的書。
建議搭配電影:《來自星星的傻瓜PK》
本書金句:「鬼也會講鬼話」、「人比鬼更可怕」
推薦理由:
《工業3.5》為第一本針對台灣企業打造的智慧製造和數位轉型教戰手冊。在先進國家重回製造和新興國家替代的雙重夾擊下,清華講座教授簡禎富基於長期與台灣各產業龍頭產學合作的實證研究,提出「工業3.5」和「藍湖策略」作為台灣製造戰略,藉助 AI、大數據分析及數位決策等破壞性創新技術,以台灣擅長的各個製造產業領域為主場優勢,用PDCCCR(定價-需求-產能-資本-成本-營收)製造策略架構整合相關決策,發展企業「數位大腦」結合台灣製造軟實力的數位化,強化人機協作能力為「鋼鐵人」,並推動「新五四運動」作為企業維新和數位轉型:德先生是公司共治和決策;賽先生是科學管理和分析,以推進台灣產業升級和社會整體進步,讓人民共享進步的果實和福祉。
推薦理由:
高一那年,我從宜蘭到台北求學,入學不久,聽到國中同班同學貞在板橋的一個工廠做事,和幾個女孩子住在公寓宿舍,不幸一氧化碳中毒,死在浴室的消息。那年寒假,我和幾個同學去看貞的母親,她的母親給我們看她最後的照片,四十多年了,還是很鼻酸的記憶。
民國64年的台北縣,一堆工廠,二十四小時不停轉動的機器,召喚著全國各地,和貞一樣的貧窮鄉村少女,為著家裡的生計,離鄉背井在異地工廠,奉獻青春與勞力,以換得家裡溫飽,以及讓弟妹比自己有更好的教育與人生的機會,她們辛勤工作,讓台灣的經濟,犁過她們的背脊,得以奇蹟的起飛。
女人屐痕,文化總會出版,紀錄著台灣女性意識成長與覺醒的歷程,以及在其中付出努力的女性。這本書,從全台女子首學-淡水女學堂開始敘說,到長榮女中女子興學,彰化婦女共勵會開始散播婦女解放意識的種子,讀書讓女人打開視野,以及女性意識的的抬頭,嘉義的許世賢、婦女運動的許多先驅者,以及集知識女性力量的婦女新知的草創時期的刻苦與艱辛,與遭受的羞辱與質疑,到後來的主婦聯盟的成立,這一路婦女運動的軌跡。
最後一章,以勞動女性紀念公園-高雄二十五淑女之墓結束,那是民國六十二年漁村女兒早上擠著渡輪到高雄工廠上工,不幸翻覆滅頂的慘劇,十幾歲的女孩,好像不相干於國民義務教育的童女的工殤事件,讓大家在經濟的成長中,看到職業中性別歧視以及童工的問題,二十五淑女換來了社會的一點點良心,也凸顯女性對社會所付出的貢獻,以及被壓榨剝削以成全以男性為主體之假象的美好世界,更勾起我對我同學貞的不忍心的回憶。
這一路的女人屐痕是辛苦與血淚夾雜,也是榮耀與尊嚴的痕跡,這本書記錄了台灣土地上所留下的女人走過的印記,也讓我們為了這些人物的無私,以及所有的犧牲與奉獻有著深深的敬意。
推薦理由:
李小龍是電影史上獨一無二的武打巨星,即使過世多年仍為人所懷念,而本書作者雖是一位龍迷,但他跳脫偶像崇拜的迷思,以較全面的視野來介紹李小傳奇的一生。
本書的主軸是李小龍勇於追求夢想的故事,我們在書中可看到他在美國如何克服種族歧視與隨之帶來的經濟壓力,在香港如何堅持對武打與電影品質的要求。此外,李小龍自創的截拳道雖眾所周知,但書中也深入刻畫他如何將哲學融入功夫武術。無形中,他對理想的堅持與生活中的壞脾氣躍然紙上。
前幾年,我去香港開會,順道參觀文化中心有關李小龍的特展,除了全世界影迷的收藏之外,看到李小龍為跳舞自己做的筆記,也看到他為練功自己設計的健身道具,由此可看出李小龍對自我要求之高與執著,非常人所及。
李小龍英年早逝,是他個人的不幸,但也因此留下了永遠停格在33歲英姿的影像,而其Be water哲學更受華人社會乃至世界囑目,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永恆呢?
推薦理由:
井上伊之助被尊為「臺灣原住民醫療與宣教之父」,時至他抵臺110年後的今日,尖石鄉嘉樂教會門前仍有碑文紀念。《生蕃記》輯錄他初到加拉排兩年間的日記、研究論文、書信等,是從日本人角度坦誠了解並再現馘首文化的珍貴風俗誌。內容記錄他從獲知父親遭太魯閣族馘首,到來臺行醫並爭取山地傳教合法化的一路艱辛。《生蕃記》以他在尖石鄉前山隘勇線社會生活的六年親身觀察,省思「理蕃政策」造成的原住民族社會動盪、醫療衛生狀況、原民蜂起反抗、馘首事件激增等現象,是臺灣第一部從泰雅族文化、信仰及人道治理角度,對遭到軍警鎮壓和媒體污名化的泰雅族人及其文化風俗進行辯護的專書。井上身為「蕃地公醫」如何費心連結外部的自由主義與人道主義資源,特別是與宗教家及異議者攜手,爭取山地文治化的軌跡在書中歷歷可見。該書出版後對台、日及外籍教徒、宣教者、作家、人道主義者、乃至山地事務官僚引發迴響。迄今該書中包含森丑之助、大谷虞等異議者衝撞佐久間武力討伐政策的不服從聲音──反討蕃、不流血、山地宣教合法化、宗教同化、原住民族獨立自主主義,依然是原住民族自治與文化振興運動的核心精神,值得同處新竹城鄉的我們去關心與理解。
備註說明:1926年井上伊之助《生蕃記》之中譯本,且目前臺灣僅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人社分館有之珍藏。
推薦理由:
成功大學黃肇瑞教授在2017年開始,在成大通識教育中心開設一門與「生涯規劃」相關的精英論壇課程。講師為來自產、官、學、研、醫藥、文化、藝術、廣播媒體等各個層面的名人精英,講授內容涵蓋理工科技、人文藝術、民生社會科學等多元化領域。黃教授期望講員以過來人的身分傳承過去的智慧和經驗,告訴同學們人生是否可以預做規劃?如何做好生涯規劃?當面臨人生轉折點的時候是如何做決定?如何做好機會來臨之前的準備?本書為黃教授將首批十三位講師授課內容彙整成冊,如由精英名人親身經歷書寫台灣,使廣大莘莘學子受益,得以跨域學習,拓展視野,加強國際觀,而使讀者受到無形而深遠的影響和啟發,同時在時代風貌的記錄保存上的意義也彌足珍貴。
本書是一則寓/預言。
台灣長期處於交融與變動中。地景、飲食、族群、文化,尤其價值風貌不斷與時俱進。
誰是台灣人?台灣價值是什麼?台灣該往何處去?是大家時時激情爭辯的,而我們都需要時時停下腳步,冷靜思考。
相較於其它角度,我推薦由從未踏上台灣,卻自稱台灣原住民王子的作者George Psalmanaazaar,在18世紀初杜撰的《福爾摩沙島地理與歷史描述》。他揉合幻想、傳說與見聞,詳細記述從未踏上的福爾摩沙。而這本想像的民族誌風靡歐洲,滿足對遠東異地的渴望。
台灣,持續被杜撰中。在psalmanaazaar之後,有太多挾帝國之眼、復興大夢、黨國道統、庶民之姿、在地之利、發展之名,甚至神喻之尊,杜撰台灣、鼓舞信徒。而福爾摩沙也持續變形。以古觀今,真實中有太多虛構,以今觀古,虛構中映照不少現實。或許:誰的台灣想像?為誰而想像?如何重新想像這些想像?才是此寓/預言的訊息。
謹此分享,希望讀者時時關注台灣社會各角落與多元變遷與風貌,在現實與想像間尋找我們能夠共存的未來機會:台灣。
推薦理由:
面對全球經濟情勢的多變, 企業經營面臨艱鉅的挑戰。然而, 經濟情勢愈紛亂,穩健的財務管理是企業經營者必備的能力。財務管理能力的培養在於對財務報表資訊的充分掌握。換言之, 具備解讀財務報表數據的能力與充分理解其傳達的訊息, 是財務控管能力建立的具體表現。財務報表是企業與外界溝通的主要工具,要完全捕捉財務報表資訊的真意並不是件簡單的事。因此, 企業經營者建立對財報的理解能力是刻不容緩的, 此能力的培養將可助於企業做出對經營本質最有利的判斷跟決策。『大會計師教你從財報數字看懂經營本質』這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方式, 幫助讀者掌握財報數字的關鍵意涵以及其所彰顯的經營訊息。同時,此書更以真實企業的財報數據案例來佐證,對於有心精進企業經營的讀者而言,我想這是值得推薦的一本財報分析的入門工具書。期許讀者在暸解閱讀財報的方法之後, 再加上自己所熟悉的產業專業知識,才能真正從財報數字所傳遞的資訊中綜觀企業經營的全貌。
推薦理由:
「每個人內心都有一隻鳥,一隻嚮往自由的鳥。」
這是傳誦於每個喜歡大自然的賞鳥人之間的名言。的確,對於困守水泥叢林裡,在各種大大小小螢幕包圍下的都市人,偶一抬頭看見天空中飛過的鳥兒,我相信即便不是賞鳥的人士,心中也會引起一股悸動。
鳥提醒了所謂萬物之靈的人類,還有許多自然生命與我們共享這個地球。有人說,鳥的未來,就是人類的未來。可是我們是否曾經仔細了解這個我們似乎很熟悉,其實卻又很陌生的夥伴呢?
「鳥的天賦」這本書,告訴了許多我們不了解的鳥類知識,透過這些理解我們更容易欣賞與讚嘆這個既神秘又豐富的世界。
推薦理由:
臺灣在古生代晚期由海中褶曲隆為海島, 實體唯一, 名稱分歧。
作者考據諸多古籍史冊、方誌、中外遊記、日誌, 從地質、地理方位、形貌、自然生態、物產、原民風土等特性, 證明春秋戰國時代的「甬東」、「島夷」, 秦漢三國的「東鯷(北台灣)、夷洲(中台灣)、澶洲(南台灣)」、「瀛洲」, 明朝的「東番」, 隋元的「流求」、「瑠求」等,都是今天的台灣(或部分的台灣); 而從台南安平初探臺灣的荷蘭人, 以沙州小島上的部落住民Teyoan稱台灣, 先後音譯為大員、臺員、臺灣, 其後移民尚有以地形地勢稱「鯤身」者, 可想像港府當時風貌。由於視界的侷限, 發現者或主政者往往以登陸或建城設府之地為名, 而有如今看似以偏蓋全的稱呼。
明清以前對於臺灣, 多以大漢中原為中心, 依地理方位、海島及住民特性, 加上鄙夷的口吻, 視為化外之地;《外國記》的「紵嶼」乃以島嶼的物產特性名之; 先秦兩漢有稱「神山」以求長生藥者, 仍視臺灣為眾山夷所居; 直到葡萄牙驚為天人的「福爾摩莎」, 從自然的視角看見「萬派汪洋, 一島孤峰, 磅礡鬱積之氣, 亙絕千里」, 台灣才擺脫番、夷的污名。
台灣的先住民,據十九世紀德國人類學家Albrecht Wirth的研究, 可粗分為北部群與南部群, 北部群來自印度支那人種, 以泰雅族為主;南部群來自菲律賓呂宋的馬來人種, 以Tagal部族為主; 漢人則將先住民分為生番(野番)和熟番(土番、平埔番)。由先住民的部族特性及後來的閩粵移民, 顯現台灣在多次的地殼板塊變動中與南洋和中國的地緣關係。
台灣早期的漢移民大抵不外近海討生的漁民、戰亂敗走的流亡之徒或逃難百姓, 對多數遷徙者而言, 荒蠻而危險的台灣是個不得已的暫時避難所或復國基地; 以先進的航海技術發現台灣的海上霸權國家西、葡、荷則被「土地無雪霜, 草木不死, 四面是山, ...土地饒沃, 既生五穀, 又多魚肉」及重要的貿易據點所吸引, 競相盤據以擴張勢力。
今日台灣, 乃先民一路面對「番」害和瘴癘, 披荊斬棘, 以堅韌勤勉的拓荒精神打拼而成, 作者以同樣的精神, 循著地理地質地貌、住民風土、移民殖民的歷史軌跡和今日的美麗之島, 為我們描繪台灣的前世今生, 是一本認識了解台灣全貌不可不看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