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个回答
哈市一些高校一直流传着半个世纪前毁坏文物的黑历史。有意思的是,通常往往只有本校同学及其附近的老邻居会一直记得。然而,随着历史文化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一些学校的同学突然发现——破坏文物的事情,那些老学长可能干过_(:з」∠)_
@祁清籁 前辈在一篇回答里提到了hit和百年气象台那不能不提的怨气——你现在问哈尔滨人,知道的可能并不多。
但是如果我说这个名字,估计会有一大帮老哈尔滨人拍案而起——圣尼古拉大教堂!
这也是我为什么来答这题的原因。半个世纪前,哈军工的老学长们(据传动用了重型车辆)费尽千辛万苦拆卸了圣尼古拉大教堂,如今那里一座雪花塔孤零零地树立在脏兮兮的红博广场玻璃穹顶上。
宗教史玩家们只能喟叹——曾经,我们站在红博转盘看哈尔滨站,一如站在西安的钟楼,望向东北方的面皮站。
复建的圣尼古拉教堂位于偏远的伏尔加庄园,基本没什么本地人会自己过去玩。没有尼古拉教堂的哈尔滨城区,伊维尔、索菲亚、圣母守护、阿列克谢耶夫...只是在那里默默地看着来往行人。哈尔滨人对外一定会说“我市很有欧洲风情”,至于这些教堂嘛...我每次路过,都是对着稀稀拉拉的行人的广场画十字。
尼古拉大教堂蒙难后不久,哈尔滨工程学院开始部分南迁。至今,学校的重要历史楼宇51#,仍被空军哈飞院占用;校园核心区则有一个街区,以及一座学生公寓的一半,归属省军区所有。学校想扩建,只好向东向南要地——道外一侧的新区土地上,有 @南音 見雪 姐姐的童年;而先锋路那边的砖瓦房里,空军工程系的风洞,如今挂着中航工业气动院的logo。
文庙和极乐寺?这个我不知道当年是怎么保护的,但是当年文保工作者的艰辛可想而知。祈祷这座冰之都市,不要再让理工和人文之间的不平衡这么严重;不要再有被人为毁灭的城市记忆;不要沉沦成千城一面的死板景象。这是我身为一个准语言人对自己专业资源的珍惜,因为没了文化依存,语言又扎根于何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