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BaguTree
《Android 面试、卡顿、ANR》
分享
Tips: 关注微信公众号
小木箱成长营
,回复 "卡顿监测" 可获得卡顿监测免费思维导图
一、引言
Hello,我是小木箱,欢迎来到小木箱成长营系列教程,今天将分享卡顿监测 · 方案篇 · Android卡顿监测指导原则。小木箱从七个维度将Android卡顿监测技术方案解释清楚。
第一个维度是卡顿定义,第二个维度是卡顿原因,第三个维度是业界方案,第四个维度是相关预研,第五个维度是分析工具,第六个维度是卡顿指标,第七个维度是监测SOP。
其中,卡顿原因主要是通过绘制机制的历史演进过程,分析了卡顿本质原因。
其中,业界方案主要是通过ArgusAPM、BlockCanary、QQ空间卡慢组件、Matrix和微信广研分析大厂是如何做卡顿监测的。
其中,相关预研主要是讲解了主线程Printer监测、Choreographer帧率测量和字节码插桩方案。
其中,分析工具主要是讲解了工具对比和使用指南。
其中,卡顿指标主要是教大家如何定义监测指标。
其中,监测SOP主要是以监测范围、上报时机、业务降级、注意事项和方案优化五个维度讲解整个监测流程。
作者:小木箱
如果学完小木箱卡顿监测的方案篇,那么任何人做Android卡顿监测都可以拿到结果。
二、
卡顿定义
什么是卡顿?
Android5.0及以上系统中,如果主线程 + 渲染线程每一帧的执行都超过 16.6ms(60fps 的情况下),那么就可能会出现掉帧,这就是我们俗称的卡顿。
什么是卡死?
如果界面线程被阻塞超过几秒钟时间,那么用户可能会看到ANR对话框,这就是我们俗称的卡死。
三
、
卡顿原因
APP为什么滑动卡顿、不流畅? 什么情况下应用会卡?
如果想要回答APP为什么滑动卡顿、不流畅? 什么情况下应用会卡? 那么需要先简单了解安卓的屏幕刷新机制:
绘制机制历史演进
Android的绘制机制大概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混沌时代(3.0前): 软件绘制
第一个阶段是混沌时代,即Android版本小于3.0版本,绘制库底层实现是基于Skia图形库,所有绘制在主线程,并不区分绘制和渲染。
如果ViewGroup控件有子View, 那么invalidate从根ViewGroup到子View全部要重绘,会造成不必要的渲染。
执行绘制和渲染是在主线程进行的,首先,调用View的Draw方法, 然后Canvas通过Skia图形库把Graphic Buffer数据通过View进行逐级派发,从而影响整个Canvas的Graphic Buffer数据,最后,SurfaceFlinger对Graphic Buffer数据进行加工合成,最终显示在DisPlayer中。
洪荒时代(3.0~4.1): 硬件加速 + DisplayList
第二个阶段是
洪荒时代
,即Android版本在3.0~4.1版本之间,硬件加速目前主流机型是开启的。开启硬件加速之后,所有绘制在主线程和渲染线程,硬件加速绘制库底层实现是基于openGLRender/Vulkan接口对GPU进行封装的跨平台库。
什么是硬件加速?
硬件加速,指的就是 GPU 加速,这里可以理解为用渲染线程调用 GPU 来进行渲染加速 。
硬件加速在目前的 Android 中是默认开启的, 所以如果我们什么都不设置,那么我们的进程默认都会有主线程和渲染线程(有可见的内容)。
在硬件加速过程,和软件绘制不同的是View.Draw没有真正干活,Canvas录制所有绘制命令,如果硬件加速的Window设置View为软件绘制,硬件加速便降级为软件绘制。
我们如果在 App 的 AndroidManifest 里面,在 Application 标签里面加一个
android:hardwareAccelerated="false"
我们就可以关闭硬件加速,系统检测到App关闭了硬件加速,就不会初始化RenderThread ,直接 cpu 调用 libSkia 来进行渲染:
图片来源: 高爷: Android Systrace 基础知识 - MainThread 和 RenderThread 解读
渲染过程是阻塞的,当View.Draw完成遍历,进入一个渲染信息同步的过程,会把主线程记录的绘制信息同步到渲染线程。
当绘制信息同步完毕,主线程会重新唤醒,根据记录的绘制命令,调用openGLRender/Vulkan接口与GPU通信,绘制命令同步给GPU,GPU根据绘制命令生成Graphic Buffer数据,Graphic Buffer数据交给SurfaceFlinger合成,最终显示在DisPlayer中。
如果ViewGroup控件有子View, 调用invalidate方法,当前的View才会被重绘,解决了3.0以前系统不必要的渲染问题。
什么是RenderNode?
创建视图会创建RenderNode,硬件加速中用RenderNode标识对应视图。
什么是DisplayList?
Android 使用 DisplayList 进行绘制而非直接使用 CPU 绘制每一帧。DisplayList 是一系列绘制操作的记录,抽象为 RenderNode 类。
RenderNode调用Canvas时,申请一个DisplayListCanvas并把具体的操作缓存到View的DrawOp树中, 接着将View缓存中的DrawOp树同步到RenderNode中,最后,遍历所有View进行绘制,当前根视图树绘制操作叫DisplayList。
为什么要用到DisplayList?而不是CPU直接操作?
-
DisplayList 可以按需多次绘制而无须同业务逻辑交互
-
特定的绘制操作(如 translation, scale 等)可以作用于整个 DisplayList 而无须重新分发绘制操作
-
当知晓了所有绘制操作后,可以针对其进行优化:例如,所有的文本可以一起进行绘制一次
-
可以将对 DisplayList 的处理转移至另一个线程(也就是 RenderThread)
-
主线程在 sync 结束后可以处理其他的 Message,而不用等待 RenderThread 结束
mAttachInfo.mThreadedRenderer.draw(mView,mAttachInfo,this);
void draw(View view,AttachInfo attachInfo,DrawCallbacks callbacks) {
final Choreographer choreographer = attachInfo.mViewRootImpl.mChoreographer;
choreographer.mFrameInfo.markDrawStart();
// 更新到DisplayList里面
updateRootDisplayList(view,callbacks);
if (attachInfo.mPendingAnimatingRenderNodes != null) {
final int count = attachInfo.mPendingAnimatingRenderNodes.size();
for (int i = 0; i < count; i++) {
registerAnimatingRenderNode(
attachInfo.mPendingAnimatingRenderNodes.get(i));
attachInfo.mPendingAnimatingRenderNodes.clear();
attachInfo.mPendingAnimatingRenderNodes = null;
int syncResult = syncAndDrawFrame(choreographer.mFrameInfo);
if ((syncResult & SYNC_LOST_SURFACE_REWARD_IF_FOUND) != 0) {
setEnabled(false);
attachInfo.mViewRootImpl.mSurface.release();
attachInfo.mViewRootImpl.invalidate();
if ((syncResult & SYNC_REDRAW_REQUESTED) != 0) {
attachInfo.mViewRootImpl.invalidate();
}
DisplayList绘制流程是怎么样的?
DisplayList绘制操作大概分为以下6步:
-
当调用父ViewGroup的子视图的invalidate方法进行绘制
-
给没有绘制的子视图的DisplayList标记一个dirty
-
调用子视图的父ViewGroup的invalidate方法进行绘制
-
调用视图的根节点ViewRoot的invalidate方法进行根视图绘制
-
调用rebuild方法重构根视图树DisplayList
-
调用rebuild方法重构根视图树DisplayList所有子视图树DisplayList
那么硬件加速和软件绘制有什么区别呢?
硬件加速和软件绘制可以通过
BuildLayer
进行配置化。
switch (mLayerType) {
case LAYER_TYPE_HARDWARE:
updateDisplayListIfDirty();
if (attachInfo.mThreadedRenderer != null && mRenderNode.isValid()) {
attachInfo.mThreadedRenderer.buildLayer(mRenderNode);
break;
case LAYER_TYPE_SOFTWARE:
buildDrawingCache(true);
break;
}
如果支持硬件加速度,在绘制子view时候, 子view会hook硬件加速度方法, 直接执行updateDisplayListIfDirty。
如果支持软件绘制,那么首先,通过BuildCache来创建bitmap。然后,将bitmap绘制在硬件录音机Canvas上。最后,Canvas执行onDraw和dispatchDraw。
上古时代(4.1~5.0): Vsync + 三缓冲区
第三个阶段是上古时代,即Android版本在
4.1~5.0
版本之间。
什么是
屏幕刷新频率?
一秒内显示了多少帧的图像,单位 Hz。
什么是
帧率?
GPU 在一秒内绘制操作的帧数,单位 fps,Android 系统则采用更加流畅的60FPS,即每秒钟GPU最多绘制 60 帧画面。
帧率是动态变化的,例如当画面静止时,GPU 是没有绘制操作的,屏幕刷新的还是Buffer中的数据,即GPU最后操作的帧数据。
FPS 可以衡量一个界面的流畅性,但往往不能很直观的衡量卡顿的发生。一个稳定在 40、50 FPS 的页面,我们不会认为是卡顿的,但一旦 FPS 很不稳定,人眼往往很容易感知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掉帧程度来衡量卡顿。 业界都是使用 Choreographer 来监听应用的帧率,跟卡顿不同的是,需要排除掉页面没有操作的情况,我们应该只在界面存在绘制的时候做统计。
如何监听界面是否存在绘制行为呢?
如何监听界面是否存在绘制行为呢?可以通过 addOnDrawListener 实现
getWindow().getDecorView().getViewTreeObserver().addOnDrawListener()
什么是画面撕裂问题?
一个屏幕内的数据来自2个不同的帧,画面会出现撕裂感。
怎么解决画面撕裂问题?
为了解决Android系统画面撕裂问题,即一个屏幕内的Back Buffer数据来自2个不同的帧,画面错位。
引入了双缓
冲
概念, 当屏幕刷新时,Back Buffer并不会发生变化,后台Back Buffer准备就绪后,Back Buffer和Frame Buffer才进行交换。
什么是双缓
冲?
所谓的双缓存就是CPU/GPU写数据到Back Buffer,DisPlayer从Frame Buffer取数据。
Back Buffer和Frame Buffer的交换时机是什么时候呢?
Vsync是Back Buffer数据和Frame Buffer数据进行交换的最佳时间点。
如何理解Vsync+双缓存
Android4.1以前使用的是双缓存+Vsync , 怎么理解双缓存+Vsync呢?
双缓存+Vsync是指双缓存交换最佳时间点是在Vsyn,在Frame
Buffer
和Back Buffer交换后,屏幕获取Frame buffer的新数据,而Back Buffer可以为GPU准备下一帧Back Buffer数据。
Google在Android 4.1系统中,如何触发Vsync时机窗口呢?
在Android 4.1系统中,系统每隔16.6ms会触发一次Vsync通知,CPU和GPU收到Vsync通知后,CPU和GPU立刻开始计算,然后把数据写入Back Buffer,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丢帧。
Vsync + 双缓冲区为什么解决不了丢帧问题?
但执行Back Buffer数据和Frame Buffer数据交换过程中,是有时间开销的,下一次执行Back Buffer数据和Frame Buffer数据交换时间依然超过16.6ms的,所以依然会出现丢帧情况。
Vsync + 三缓冲区是如何解决丢帧问题的?
Android4.1引入了三缓存,即Back Buffer和Frame Buffer双缓冲机制基础上增加了Graphic Buffer缓冲区。
虽然Graphic Buffer 占用了内存, 而且相比双缓冲区有所延迟,但是Back Buffer、Frame Buffer和Graphic Buffer三缓冲有效利用了等待Vsync的时间,减少了丢帧。以上, 就是Android屏幕刷新原理
。
末法时代(5.0后): RenderThread
第三个阶段是末法时代,即Android版本在5.0以后的版本。
因为View自身创建、绘制复杂和主线程被阻塞,无法及时绘制等原因,而16.6ms内需要完成UI创建、绘制、渲染、上屏。
影响CPU的大头是UIThread, 分别对应着View的Create、Measure、Layout和Draw ,为此在16.6ms内,提升View的绘制效率是解决卡顿问题的关键。
非UIThread的执行逻辑导致的卡顿需要根据具体业务场景分析,比如影视播放卡顿可能是播放器原因,可能是网络原因等等。UI
Thread和RenderThread
里面的卡顿有如下几类的原因:
RenderThread阻塞
什么是
RenderThread?
所谓的有可见内容的时候进行渲染的线程,RenderThread就是指渲染线程。
流畅的应用渲染需要16.6ms,但是具体16.6ms要做哪些事情。
一个Vsync的16.6ms要UIThread和RenderThread配合完成才能保证流畅的体验,UIThread是执行View的Create、Measure、Layout和Draw时候调用,即遍历View过程,RenderThread跟GPU通信会将图片上传GPU,上传图片期间UI Thread是阻塞状态的。
UIThread阻塞
UIThread被
阻塞
的因素多种多样,有Binder
阻塞
、IO
阻塞
等等。
Surfaceview刷新为什么用户界面没有卡顿?
因为Surfaceview拥有独立的surface Canvas,所以Surfaceview可以在开发者自定义的线程中刷新,视频刷新就不会影响到
UIThread
。
GLSurfaceView本质上是将UI数据当成纹理,放在自定义的子线程中传入GPU后,将Bitmap数据也放到子线程,并传入GPU,即“异步纹理”,TextureView,SurfaceTexture等控件会将图片数据放在自定义的线程中渲染。
后台进程
CPU
高负载
如果CPU被后台进程或者线程消耗,前台应用流畅性会受到影响。
复杂View
复杂的布局会导致inflate时间变长,同时也会导致遍历View时间变长,如果遍历View和
RenderThread
渲染部分不能在16ms内完成会出现掉帧。
requestLayout
布局发生变化,需要重新进行measure/layout/draw的流程,requestLayout比invalidate调用更重,invalidate只是标记一个“脏区域”,不需要执行meausre/layout调用,只需要重绘即可。
requestLayout调用意味着频繁的遍历所有子View,会导致卡顿掉帧问题。
了解这些原因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业界的APM方案定制化我们企业内部的APM方案呢。
四、业界方案
经过
统计
,我们发现到的卡顿问题,90%都是
来自用户反馈的
,我们自己发现的
只有10%。
所以,我们想建设一套卡顿APM监测体系,来帮助我们在开发中,主动发现问题。
在预研了业界各个卡顿监测方案后,我们发现有几套可参考的APM技术方案分别是: BlockCanaryEx、ArgusApm、QAPM、微信广研卡顿方案、BlockCanary、QQ空间卡慢组件、美团Hertz、Blue和Matrix。
今天我们着重分析一下ArgusAPM、BlockCanary、QQ空间卡慢组件、微信广研卡顿方案和Matrix的卡顿监测原理。市面上QAPM、BlockCanary和美团Hertz是通过监测主线程Printer实现的。
ArgusAPM
比如: 360的ArgusAPM是在消息分发时候,postDelay一个 Runnable,消息分发结束移除Runnable,如果指定 delay时间内没有移除,说明发生了卡顿。
BlockCanary
比如: BlockCanary通过替换Looper的Printer实现,在每一个消息的执行前后打印日志,设置Printer后,通过两次调用println时间间隔,作为一个消息执行的耗时。去dump当前主线程执行堆栈和耗时,上报到观测平台。通过观测平台找到卡顿原因,但是打印参数有字符串拼接,性能损耗比较严重。
QQ空间卡慢组件
比如: QQ空间卡慢组件通过子线程,每隔 1 秒向主线程消息队列头部插入条空消息。假设 1 秒后消息没有被主线程消费,说明阻塞消息运行时间在 0~1 秒之间。
如果需要监测 3 秒卡顿,那么在第4次轮询中头部消息没有被消费,可以确定主线程出现一次 3 秒以上卡顿。
ArgusAPM、BlockCanary方案,可以捕获到卡顿的堆栈,最大不足在于无法获取各个函数执行耗时,很难找出稍微复杂堆栈的耗时函数,卡顿原因定位难度高。
QQ空间卡慢组件通过子线程循环获取主线程的堆栈中。
如果处理不及时,导致堆栈获取有偏移,不够准确。
如果没有耗时信息,那么卡顿更难定位。
因为获取主线程堆栈,需要暂停主线程运行,所以性能开销大。这里小木箱给大家推荐一款APM监测神器Matrix。
Matrix
比如: Matrix做法是在编译期间收集所有生成的 class 文件,扫描文件内的方法指令进行统一的打点插桩。
为了减少插桩量以及性能损耗,通过遍历 class 方法指令集,判断扫描的函数是否只含有 PUT/READ/FIELD 等简单的指令,来过滤一些默认或匿名构造函数,以及 get/set 等简单不耗时的函数。
为了方便以及高效记录函数执行过程,会为每个插桩的函数分配一个独立的 ID,在插桩过程中,记录插桩的函数签名以及分配的 ID,在插桩完成后输出一份 mapping,作为数据上报后的解析支持。
微信广研
比如: 微信广研卡顿方案通过向 Choreographer 注册监听,每一帧 doFrame 回调时判断距离上一帧的时间差是否超过阈值,如果超过了阈值即判定发生了卡顿。
将两帧之间的所有函数执行信息进行上报分析。同时,在每一帧 doFrame 到来时,重置一个计时器,如果 5s 内没有 cancel,则认为是发生了 ANR。
预研一套高维护、高可用、高扩展、可监测、可告警的卡顿APM方案并落地,同时解决采集不准、采集失效的业界痛点势在必行。
五、相关预研
我们知道造成卡顿的直接原因通常是,主线程执行繁重的UI绘制、大量的计算或IO等耗时操作。
从监测主线程的实现原理上,主要分为3大类:
-
主线程Printer监测
依赖主线程 Looper,监测每次 dispatchMessage 的执行耗时(BlockCanary)。
-
Choreographer帧率测量
依赖 Choreographer 模块,监测相邻两次 Vsync 事件通知的时间差(LogMonitor)。
-
字节码插桩
ASM字节码插桩分析慢函数耗时,超过阈值上报观测平台(Matrix)。
方案一: 主线程Printer监测
Looper.Printer基本能满足绝大部分场景,下面小木箱带大家看一下看下 Looper#loop 代码片段:
public static void loop() {
for (;;) {
// This must be in a local variable, in case a UI event sets the logger
Printer logging = me.mLogging;
if (logging != null) {
logging.println(">>>>> Dispatching to " + msg.target + " " +
msg.callback + ": " + msg.what);
msg.target.dispatchMessage(msg);
if (logging != null) {
logging.println("<<<<< Finished to " + msg.target + " " + msg.callback);
}
主线程所有执行的任务都在dispatchMessage方法中派发执行完成,我们通过setMessageLogging 的方式给主线程的Looper设置一个 Printer接口
。
因为dispatchMessage执行前后都会打印对应信息,在执行前利用另外一条线程,通过Thread#getStackTrace 接口,以轮询的方式获取主线程执行堆栈信息并记录起来。
同时统计每次 dispatchMessage 方法执行耗时,当超出阈值时,将该次获取的堆栈进行分析上报,从而来捕捉卡顿信息,否则丢弃此次记录的堆栈信息。
Android System提供了一个
Printer接口
,
Printer接口
能在主线程执行
每个绘制任
务的
前后都进行一次
回调,
Printer接口
类似于iOS里runloop中的observer。
Printer接口设置给主线程后,用
Printer接口
在方法执行前后
进行打点
,然后计算出
任务的
执行时间,若如果超过阈值,就认为发生卡顿。就触发子线程去dump当前主线程执行堆栈和
耗时
,上报到观测平台。
缺陷一
问题挑战1: 堆栈采集不准
因为
Printer接口
方案,对卡顿的判定是需要等每个任务执行完,才去计算耗时的,而当任务执行完,再来采集堆栈,
主线程可能已经开始执行下一个任务了,这个时候,采集到的堆栈,就已经不是
卡顿任务的堆栈了。
问题挑战2:非耗时任务函数采集
部分场景,堆栈定位到非耗时函数,A和B相对好使,抓取几率更大,但仍然抓到C。
问题挑战3: 无响应机制
当卡顿时间
超过5s
,就会触发安卓系统的
无响应机制
,可能会
强制停止app,
导致我们
,无法采集。
解决方案: 精准采集方案
这两种问题的原因,
就是在于
我们依赖了主线程,所以我们的解决方案是
单独建立一个计时器
。
在
每个任务开始
的时候,就会触发监测线程的
计时器计时
,
当计时时间超过16ms
,就会触发采集线程采集上报,不依赖任务执行为了
能保证准确
统计到
任务最终的
卡顿时间,计时器会继续计时,直到任务
真正结束。
缺陷二
问题挑战: 堆栈采集失效
public final class Looper {
private Printer mLogging;
* Control logging of messages as they are processed by this Looper. If
* enabled,a log message will be written to <var>printer</var>
*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ing of each message dispatch,,dentifying the
* target Handler and message contents.
* @param printer A Printer object that will receive log messages, ,
* null to disable message logging.
public void setMessageLogging(@Nullable Printer printer) {
mLogging = printer;
}
不支持同时持有多个Printer实例,存在相互覆盖异常情况:
-
卡顿监测Printer被覆盖,导致监测方案失效
-
覆盖其他业务Printer,导致其他业务异常
第二个问题是方案失效,无法采集。方案失效的原因,是用来监测主线程的Printer接口,
它只能绑定一个
,并且
任何业务都
能对他设置。
因此监测Printer有可能会被,后设置的业务方所覆盖掉,导致监测失效。
同时我们也可能覆盖,别的业务,导致他们异常。
解决方案: Top堆栈精简
所以这里会存在卡顿被多次统计的情况,因此在上报的时候还会对这部分堆栈做合并,同时我们也做了配置下发,上报的时候根据后台下发的top堆栈做精简。
用了Top堆栈精简方案,可以看到,之前两种case都能准确上报,也提升了百分之5到10的堆栈收集量。并且方案本身的性能损耗很少,CPU只有1%不到,基本没有影响。
第二个问题是方案失效,无法采集。方案失效的原因,是用来监测主线程的Printer接口,它只能绑定一个,并且任何业务都能对他设置因此监测Printer有可能会被,后设置的业务方所覆盖掉,导致监测失效。
同时我可能覆盖别的业务,导致异常。所以解决方案是在设置的前和后2个时机去处理
解决方案: Printer覆盖检测
设置前检查
在设置前,我们通过反射去检查printer引用,判断是否有业务在使用,如果有,我们会保留引用,后面通过printermanager中间层去转发,在设置后,如果我们被覆盖,因为引用丢失会被java进行垃圾回收,所以我们在
finalize方法监听到回收事件,然后再发起一次设置。
设置后检查
另外因为垃圾回收时间是不固定的, 所以我们还会依赖刚刚的计时器,在每次任务超时之后再进行一次检查,看它引用是否被修改,如果是再重设。
通过这2个手段我们就能解决覆盖失效的问题,提升了监测的稳定性。
方案二: Choreographer帧率测量
了解RenderThread之前,我们不得不提到Choreographer的渲染流程。
Choreographer渲染流程
-
主线程处于 Sleep 状态,等待 Vsync 信号
-
Vsync 信号到来,主线程被唤醒,Choreographer 回调 FrameDisplayEventReceiver.onVsync 开始一帧的绘制
-
处理 App 这一帧的 Input 事件(如果有的话)
-
处理 App 这一帧的 Animation 事件(如果有的话)
-
处理 App 这一帧的 Traversal 事件(如果有的话)
-
主线程与渲染线程同步渲染数据,同步结束后,主线程结束一帧的绘制,可以继续处理下一个 Message(如果有的话,IdleHandler 如果不为空,这时候也会触发处理),或者进入 Sleep 状态等待下一个 Vsync。
-
渲染线程首先需要从 BufferQueue 里面取一个 Buffer(dequeueBuffer) ,进行数据处理之后,调用 OpenGL 相关的函数,真正地进行渲染操作,然后将渲染好的 Buffer 还给 BufferQueue (queueBuffer) ,SurfaceFlinger 在 Vsync-SF 到了之后,将所有准备好的 Buffer 取出进行合成,如下图:
图片来源: 高爷: Android Systrace 基础知识 - MainThread 和 RenderThread 解读
Choreographer测量流程
利用系统 Choreographer 模块,向该模块注册一个 FrameCallback 监听对象,同时通过另外一条线程循环记录主线程堆栈信息,并在每次 Vsync 事件 doFrame 通知回来时,循环注册该监听对象,间接统计两次 Vsync 事件的时间间隔,当超出阈值时,取出记录的堆栈进行分析上报。
简单代码实现如下:
Choreographer.getInstance().postFrameCallback(new Choreographer.FrameCallback() {
@Override
public void doFrame(long frameTimeNanos) {
if(frameTimeNanos - mLastFrameNanos > 100) {
mLastFrameNanos = frameTimeNanos;
Choreographer.getInstance().postFrameCallback(this);
});
可以较方便的捕捉到卡顿的堆栈,但其最大的不足在于,无法获取到各个函数的执行耗时,对于稍微复杂一点的堆栈,很难找出可能耗时的函数,也就很难找到卡顿的原因。
另外,通过其他线程循环获取主线程的堆栈,如果稍微处理不及时,很容易导致获取的堆栈有所偏移,不够准确,加上没有耗时信息,卡顿也就不好定位。所以我们需要借助字节码插桩技术来解决这一个痛点问题。
@Override
public void dispatchBegin(long beginNs, long cpuBeginMs, long token) {
super.dispatchBegin(beginNs, cpuBeginMs, token);
// 记录当前方法执行的sIndex,单链表
indexRecord = AppMethodBeat.getInstance().maskIndex("EvilMethodTracer#dispatchBegin");
@Override
public void dispatchEnd(long beginNs, long cpuBeginMs, long endNs, long cpuEndMs, long token, boolean isVsyncFrame) {
super.dispatchEnd(beginNs, cpuBeginMs, endNs, cpuEndMs, token, isVsyncFrame);
long start = config.isDevEnv()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0;
long dispatchCost = (endNs - beginNs) / Constants.TIME_MILLIS_TO_NANO;
try {
// 超出时间,解析上传
if (dispatchCost >= evilThresholdMs) {
long[] data = AppMethodBeat.getInstance().copyData(indexRecord);
long[] queueCosts = new long[3];
System.arraycopy(queueTypeCosts, 0, queueCosts, 0, 3);
String scene = AppActiveMatrixDelegate.INSTANCE.getVisibleScene();
MatrixHandlerThread.getDefaultHandler().post(new AnalyseTask(isForeground(), scene, data, queueCosts, cpuEndMs - cpuBeginMs, dispatchCost, endNs / Constants.TIME_MILLIS_TO_NANO));
} finally {
indexRecord.release();
if (config.isDevEnv()) {
String usage = Utils.calculateCpuUsage(cpuEndMs - cpuBeginMs, dispatchCost);
MatrixLog.v(TAG, "[dispatchEnd] token:%s cost:%sms cpu:%sms usage:%s innerCost:%s",
token, dispatchCost, cpuEndMs - cpuBeginMs, usage,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start);
}
方案三: 字节码插桩
采用方法插桩监听每个方法的耗时,通过设置Looper的Printer,来监听监听每个Message的耗时,超过阀值,触发方法上报。
通过代理编译期间的任务 transformClassesWithDexTask,将全局 class 文件作为输入,利用 ASM 工具,高效地对所有 class 文件进行扫描及插桩。
修改字节码的方式,在编译期修改所有 class 文件中的函数字节码,对所有函数前后进行打点插桩。不过,有四点需要注意一下:
-
选择在该编译任务执行时插桩,是因为 proguard 操作是在该任务之前就完成的,意味着插桩时的 class 文件已经被混淆过的。
-
选择 proguard 之后去插桩,是因为如果提前插桩会造成部分方法不符合内联规则,没法在 proguard 时进行优化,最终导致程序方法数无法减少,从而引发方法数过大问题。
-
为了减少插桩量及性能损耗,通过遍历 class 方法指令集,判断扫描的函数是否只含有 PUT/READ FIELD 等简单的指令,来过滤一些默认或匿名构造函数,以及 get/set 等简单不耗时函数。
-
为了方便及高效记录函数执行过程,我们为每个插桩的函数分配一个独立 ID,在插桩过程中,记录插桩的函数签名及分配的 ID,在插桩完成后输出一份 mapping,作为数据上报后的解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