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医学,深耕医学。
从进入复旦上医的那一刻起,
年轻的肩膀扛起使命与担当,
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
复旦上医陆续推出
优秀医学生故事,
这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优秀研究生们的
“医”路之旅。
“科研没有正确答案,研究就是在探索未知的东西。”
“择一事,专一事。”
“立足实践工作以找寻科研灵感,运用科研思维以服务实践工作。”
“我是新时代医工人!”
基础医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20级直博生
曲麟昊
曲麟昊的外祖父是一名医生,他从小就常来往于医院,见到许多世间病苦,立下了学医的志向。尽管高考时与医学专业遗憾擦肩,曲麟昊的初心也未曾改变。2020年,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的曲麟昊成功跨专业直博到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探索计算病理学领域,终圆医学梦。
计算病理是基于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视觉方法的病理图像智能分析,也可称之为病理AI。21世纪,我国计算病理技术正处于艰难的起步阶段,基础薄弱,关键技术紧缺,亟待科研攻关。刚入学的曲麟昊,深感国家需求之急迫,青年责任之重大,怀揣着满腔求知热情,他加入基础医学院宋志坚教授课题组“国产计算病理关键技术和软件研发”。
“完成100篇文献阅读”是宋志坚教授给每位新同学的“入学第一课”。对曲麟昊而言,新的专业意味着新的开始。从两周读一篇文献到两小时掌握文献内容,曲麟昊花了两年时间。沉淀下来,克服跨专业学习的挑战,他全身心投入了新研究。
在文献阅读和综述写作基础上,他尝试突破现有技术瓶颈,建立更精确的预测模型。切片数据、硬件仪器和算法技术好像是“三座大山”压在他肩头:平日,他总是那个关上实验室最后一盏灯的人。节假日里,他风雨无阻到实验室编写代码。半夜醒来,只为及时抓住一闪而过的灵感……疫情期间,他集中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全面总结了国内外关键技术突破口,形成二十多页的综述并分享至整个实验室。“我好像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而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完全未探明的真理之海。”牛顿的这句名言一直鼓舞着他。他向往这片真理之海,愿为科研之路上迷人的“贝壳”驻足,将科研的百味情绪装进行囊。
曲麟昊在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做口头报告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曲麟昊也一直努力让技术真正能服务于临床,在他主研的“宫颈癌原发病灶淋巴结转移预测”项目攻关中,传统的技术方案效果并不理想。经历了无数失败,修改了数版方案,曲麟昊终于从大量文献和医生的阅片方式中找到了灵感,研发出一套全新的“基于多尺度融合的弱监督深度学习框架”,相关成果成功发表在
Modern Pathology
上,并被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际研究团队广为引用。
曲麟昊在2023年国际计算机视觉大会
(法国巴黎)做报告
纵然道阻且长,曲麟昊甘之如饴。“科研没有正确答案,研究就是在探索未知的东西,你要站在知识的边界,去迈出一步,突破它。”博士期间,曲麟昊已在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和期刊发表论文共18篇,累计期刊影响因子107.6;荣获国家奖学金,上海市发展研究奖学金等荣誉;获第二届《中国图象图形学报》研究生学术论坛报告一等奖;注册4项专利。
科研路上,上医人“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曲麟昊。他说,导师宋志坚教授既是领路人,也是榜样。宋志坚教授的课题组超过九成都是党员,组内“爱国奉献、迎难而上、勇攀高峰”的精神深深激励着曲麟昊,“我希望成为像导师一样的科学家,在这个领域发光发热,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他坚信,我们的国家、人民未来的美好生活需要突破关键医工技术,前行的脚步也愈发坚定。
曲麟昊参加研究生代表大会
科研之外,曲麟昊也用实际行动践行上医精神,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疫情期间,他冲锋在前,担任楼层志愿者为同学们送饭,协助医务人员进行核酸检测;他担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将支部党员专业特色与志愿活动巧妙融合,带头组织起人体解剖馆志愿服务队、数字化手术室志愿服务队、上医西迁史志愿服务队和抗疫纪念馆志愿服务队四支党员志愿服务队。每支服务队都有鲜明的专业特色,截至目前,服务队已开展志愿宣讲活动超80次,累计覆盖群众500余人次。“积极发挥党员的作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就该这么做!”曲麟昊带领党支部荣获2021-2022年度校研究生示范党支部。
曲麟昊在复旦上医红色教育基地启动仪式上
作为党支部书记代表发言
“在医院录数据的时候,我见到了许多活在痛苦中的病人,有的才五六岁,有的已经年逾七十,我的内心很受触动,想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未来,曲麟昊将继续在计算机病理领域深造,用科研为临床诊疗创造更多技术方案,用热爱、奉献服务人民,服务健康中国。
“这些都是值得珍藏的回忆!”
公共卫生学院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2020级博士生
王莹莹
王莹莹是在2017年考研到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的,并在2020年选择留下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付朝伟教授和王娜副教授。自本科与预防医学结缘以来,王莹莹在这领域的学习与研究已有10年。
“择一事,专一事。”她在日复一日地学习和钻研中逐渐感知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并选择其中的分支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继续深耕,热爱支撑她一路前行。
课题组参加学术会议合照(右四为王莹莹)
一路走来,王莹莹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目前,王莹莹以第一作者身份共发表论文21篇,获得了市、校级的诸多荣誉,在2021世界流行病学大会、2021中国肠道大会、2023世界公共卫生大会、华东地区第十六届流行病学学术大会等会议上发表摘要或进行壁报展示。
然而,一页页成果的背面却写着实践的艰辛。在研究生期间,王莹莹长期赴江苏、浙江等地开展流行病学调研工作,累计调研时长200余天。在一次次的一线调查中,王莹莹意识到:“流行病学最重视的就是要到实地去、到一线去调查研究,扎实的理论结果离不开大量的实践,团队的通力合作也是克服困难的关键。”
水样采集工作启动合照(右三为王莹莹)
现场调研时采访当地居民并收集数据是王莹莹科研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了保证数据收集的准确、详细,问卷调查需要面对面开展,并及时进行质量控制。血液、尿液、粪便等生物样本须在收集当天尽快分装,而样本人群数量高达上千,现场调研往往需要长战线、高强度地进行,每次调研基本持续一个月,王莹莹和团队成员需要每天早上五点起床。
现场样本采集考验着王莹莹和团队成员们的体力耐力和协作能力,水体样本的采集难度高于以往流行病学中要采集的生物样本,为保障采集样本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采样团队需要携带多种沉重的采样设备,在酷暑和严冬坚持不懈,毫不退缩。由于采样地点多为鱼塘、虾塘等养殖水塘,团队成员身穿工作服,王莹莹说:“我们特别像一支水产养殖队伍。”水体种类繁杂,采样点分散,团队成员们集思广益,调用各种交通工具减轻工作难度,例如轿车、电瓶车、渔船、无人机,最终顺利完成了水体采集任务。
水样采集完毕庆功照(左二为王莹莹)
谈起这些经历,王莹莹总是面带微笑,她并不觉得辛苦,而是在一次次的攻坚克难中不断解锁新技能,感受着流行病学科研的魅力,也让她更加深爱这个领域。流行病学研究是探讨疾病致病因素、评价干预措施有效性、将基础研究转化应用到疾病防治的重要途径。
在王莹莹参与的项目中,都是面向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所开展的(如抗菌药物滥用、细菌耐药、糖尿病、高血压等),这些项目具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和实践价值,基于研究成果,可以勾勒出地区人群的暴露和疾病图谱,为制定有效和及时的应对策略提供证据。她和很多同学一样,都是从本科的预防医学而逐步走向研究生阶段所专注的流行病学,接受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培训;现场参与流行病学调研,既能施展自身所学所长,又能为乡镇居民普及常见疾病的防治要领。
流行病学研究就是要从人群中来,到人群中去。王莹莹说:“想到那些时间,那些去过的地方,那些做过的课题,脑子闪过的都是和团队成员一起并肩作战、同甘共苦,在奔赴调研现场的乡间小道上看旭日东升,在实验楼里静待落日余晖的场景,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珍藏的回忆。”在现场和居民、环境的接触,也让王莹莹感受到了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也让她能够更好地结合当地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因地制宜的疾病防控建议,在她看来,这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关键,也是现场工作的乐趣所在。
王莹莹表示,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她会继续前进,用专业所长为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医学太有意思了!”
基础医学院
法医学专业2021级硕士生
林子杰
(本科毕业照)
现实中的法医并不像影视剧中那样光鲜夺目。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们需要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恶劣的工作环境更是家常便饭。在一个个案件中,他们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却只是默默付出的“技术人员”。即便如此,林子杰依旧坚定地选择了法医学专业。如今,他已从本科读到硕士,开启了在复旦学法医的第八年。
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林子杰都获评了国家奖学金。“医学太有意思了!”论及课程学习,林子杰总能感受到收获知识的乐趣。出于对专业的热爱,他会在闲暇时光翻开高年级的专业课程教材,提前自学相关内容。扎实的专业素养来源于对教材的反复研习,教科书上密密麻麻的圈点,勾画记录着学医路上的点点滴滴。
林子杰在实验室
在本科学习即将结束之际,林子杰面临着是否继续攻读法医学专业研究生的选择。一边是梦寐以求并且近在咫尺的法医工作,另一边则是在心中早已萌芽的科研梦想。
“我不能仅局限于做好眼前的工作,我更要尝试从科研和实践两个维度去为法医的未来作出贡献。”带着这份对法医工作的责任感和对科研工作的热爱,林子杰进入法医学系沈忆文老师与李立亮老师的课题组读研。令他惊喜的是,这里既有严谨认真的科研氛围,又有和谐融洽的团队文化。课题组共担压力,共享喜悦,各种团建活动经常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组会”,孕育新的研究灵感。在两位导师的悉心教诲下,林子杰力求将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针对冠脉痉挛死因诊断这一长久困扰法医学界的难题,他撰写综述,系统梳理了冠脉痉挛的各种发病机制,挖掘潜在的诊断标志物,并在后续研究中成功验证出了两个极具诊断潜能的标志蛋白。在推进自己的课题之余,林子杰亦善于在生活中捕捉科研灵感。疫情期间,他结合自己专业所长,探究了Omicron的组织嗜性,并据此改造优化现有的口罩设计,成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迄今,林子杰已经共计发表了9篇高质量的SCI论文。
林子杰(左一)所在课题组合照
立足实践工作以找寻科研灵感,运用科研思维以服务实践工作,是林子杰“知行合一”的学习信条。林子杰利用暑假时间,进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进行实地见习。亲临法医工作现场,交通事故留下的残酷痕迹、巨人观带来的视觉冲击、冰冷遗体旁的家属恸哭,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在中心的法医病理鉴定工作中,他累计参与尸表检验150余例,尸体解剖20余例,其中还包括协助我校考古队与中心专家完成1例南宋古尸的解剖。为了让自己得到更全面的锻炼,林子杰还曾前往上海市公安局实习,涉足更广阔的司法鉴定领域,接触更多不一样的案件。在一宗宗案件中,他努力通过法医鉴定还原真相:发现心源性猝死才是某交通事故案件的真正死因,揭示医疗纠纷案件中各方的责任归属,重现水中弃婴的真实遭遇……“为死者言,为生者权”是他坚守的使命。就这样,林子杰以行动为笔,以汗水为墨,切实描绘着自己心目中法医的模样。
林子杰在中心观察检案切片
在学习之余,林子杰也积极探索校园生活的多元可能。他曾在校学生会任职,也曾在复旦大学光华校园文化工作室担任设计经理,设计了一系列精美的文创产品。他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传递爱心与温暖。疫情期间,不论是核酸检测,还是楼层志愿,他都冲锋在前。迎新接站、医学院90周年庆典、远征社阳光之家项目……各类志愿活动中也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林子杰还参加了帮助中学生了解社会行业和大学专业的公益项目“志涯计划”。回想起当初选择法医学专业的时光,林子杰希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帮助中学生认识法医学专业,助力更多梦想生根发芽。
林子杰设计的文创产品
学有所悟,而后笃行。未来,林子杰还将继续在自己热爱的法医学事业上前行。